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的发展应用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未来银行业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用前沿科技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记者采访了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与业内专家。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渐推动行业发展,对提升金融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及决策、管理和风控效率都带来了积极影响。“人工智能将深刻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格局。”4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2025春季峰会上,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理事长李剑阁表示,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效率敏感型行业,具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丰富场景、广阔空间和巨大效益。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表示:“大型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光纤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银行的互联互通。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和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快速进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前瞻性推进适度超前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中心建设、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为金融智能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智化还有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效率。工商银行副行长段红涛表示,工商银行加快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截至2024年末,工行手机银行移动端月活客户数达到了2.6亿户,工银e生活月活客户数达1930万户,开放银行全面交易额达375万亿元。工行自主建设的行业首个千亿元级大模型“工银智涌”在20多个业务领域、200多个场景实现落地,承担了相当于4万多人的年工作量。
大数据的分析运用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分析企业的纳税数据、海关数据、工商数据等,可对企业信用情况进行全息画像,助力金融机构全面掌握企业真实发展状况。为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广西桂林市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开展“银税互动”合作机制,推动企业纳税数据向融资信用转化。桂林欧润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峰表示:“因为企业的纳税信用评价良好,公司顺利获得了建设银行审批发放的220万元贷款。”
“人工智能一方面将有效提升金融从业者展业效率,促进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还能为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李剑阁说。
数字化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2024年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
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大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投入。2024年多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54.59亿元,较2023年1228.22亿元的金融科技投入增长2.15%。其中,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85.18亿元,农业银行信息科技投入249.7亿元,中国银行信息科技投入238.09亿元,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44.33亿元,邮储银行信息科技投入122.96亿元,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114.33亿元。
商业银行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4年末,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总人数的8.6%;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9041人,较上年末增长15.7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的9.44%,较上年末上升1.15个百分点;中国银行科技条线人,占集团员工总人数的4.78%;建设银行金融科技类人员16365人,占集团员工总人数的4.34%。
“我行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加快技术、业务、渠道、流程和产品服务的重塑,着力构建服务政务民生、产业运行与消费生活的各类生活场景,注重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赋能精准获客、融资增信、风险计量、管理决策,探索零售业务线上经营能力。”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说。
邮储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牛新庄表示:“邮储银行将数字金融纳入中长期战略核心,加快构建‘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核心竞争力。邮储银行手机银行打造陪伴式数字员工,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与客户旅程深度融合,支持多模态交互、业务咨询和办理、营销推荐等多种场景的用户体验。邮储银行在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上线大模型交易机器人,货币市场交易在线智能询价与应答场景,单笔询价交易平均耗时仅22秒,比以前人工询价的时间缩短约94%;票据交易单笔营销、审批仅需5秒至10秒。”
数字化也为银行深入服务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行性。农村商业银行等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推出线上信贷产品,提升涉农贷款效率。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龙港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张思思表示,该行推进发展“丰收互联手机银行”和“丰收一码通”新兴支付业务,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目前互联网用户数达23.5万户。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文成农商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陈菲菲表示,该行依托大数据和移动金融技术开展风险排查,批量导入农户白名单,持续优化“线上申请、自动审批、即时放款”一站式服务。线万户。
“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例,银行依托大数据与模型进行智能决策,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客户的资信水平。有效缓解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快速增长。”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发展金融科技需要守住安全底线。金融科技面临着数据泄露、隐私保护、合规性等多方面的挑战。金融业需要高度关注新技术背后的算法“黑箱”、数据污染、模型缺陷等潜在隐患。
“人工智能让数据的应用价值凸显,也让数据的安全防护变得更加复杂。金融机构每天都在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交易,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如果虚假信息被灌入训练模型,有可能污染模型的训练数据。一旦涉及金融交易、风险分析,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说。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孟茜表示,需要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可靠、可控,要筑牢企业治理、业务安全、技术安全三道防线。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部分场景应用时需要使用大量隐私数据,在部署和训练时要严加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运用可能带来的风险。监管机构应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高度关注、密切跟踪,对人工智能运用的潜在风险不能放任不管。”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副理事长陈文辉建议。
商业银行需要在运用金融科技时守牢安全底线,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交通银行始终坚持将风险管理作为生命线,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持续提升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能力,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冲击,持续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管理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张宝江说。
筑牢安全底线需要商业银行强化数据治理。董希淼建议,一是加强制度安排,完善治理架构。将数据治理融入全行战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治理架构;二是加强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制定数据治理章程、专项办法、工作细则三梯次的制度框架,建立数据治理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自我评估机制,完善基础数据平台、分布式大数据平台、数据运用云等的建设;三是提升运营能力。注重全生命周期数据的管理与存储,加强与征信、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及第三方公司合作,加强数据资料的统一管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营销获客、风险管理、投资顾问、用户体验等;四是保护数据安全,加强风险管理。(经济日报记者 彭 江)